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忠诚于党 无愧于心:我院缅怀老书记潘印

[ 2014-06-28 17:00 ]

忠诚于党  无愧于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缅怀老书记潘印
 
      潘印,1927年生,1946年入党,于1982年至1988年担任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潘印是一名军人,1954年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这片他并不熟悉的医学领域里从一名保卫科员干起,从特殊时代的革命委员会主任到党委书记。这条路上有他的汗水,有他的艰辛,更有他的责任感,一个个脚印里记下的全是他对于人民的热爱和对于党的忠诚。他为医院默默奉献了三十多年,为“人民人”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宝贵品格。
 
老百姓的贴心人
 
      “他人缘儿很好,群众威信高,老是有人来找他反映问题。”离休党支部书记李景武回忆起潘印时,第一印象便是如此。
 
      潘印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纯洁的党性和坚定的立场,是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忠实执行贯彻者。由于他群众威信高,他担任党委书记以来使医院党委各项工作开展十分顺利。
 
      在1983年之前,医院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因此,事无巨细总有人来找党委书记帮助解决。尽管要接待医院各部门的人,负责处理各种问题,但是潘印从不推诿,也从不摆架子。他总是很耐心的听大家反映问题,多方求证和听取意见,并积极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多少个夜晚当别人都休息时他在挑灯翻看各种材料;多少个清晨,他因为在想如何解决职工的具体问题而辗转反侧。在繁杂的事务中,他总是能就事论事,客观、公正地处理问题。久而久之,他就成了最受大家尊敬和信赖的人,被大家称为“老百姓的贴心人”。
 
敢于承担责任
 
      潘印是军人出身,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并荣立过三等功。多年的戎马生涯,练就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气魄。医院很多跟他共过事的老职工,提起他时都对他耿直的个性和敢于承担责任的气度十分佩服。
 
      1982年4月11日,医院主楼(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失火,烧毁四层楼,房屋36间,过火面积600余平方米。在医院的积极抢救下,391位住院病人得到安全转移,但是火灾毁坏了医院建筑,医院被迫暂时停诊。当时潘印作为医院的党委书记,分管保卫等工作,他毫不犹豫地承担起责任,被处以行政警告。
 
      受到处分后,潘印毫无怨言,只是用更大的工作热情和更强的责任心来尽量补救。他全力以赴恢复医院业务,积极组织医院自救。他四处打听和联系,向周边各医院借病房,并想方设法恢复医院门诊。在他和全院所有职工的努力下,病房大楼拆除顶层后终于重新开放。
 
保护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硕果连连。1985年陶其敏教授主持的“血清直接点样班点分子杂交法对于HBV的检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陆道培教授主持的“异基因骨髓移植在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何申戌教授主持的“液电冲击波体外破碎肾结石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陶其敏教授主持的“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的研究及中间试制”项目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
 
      然而这些巨大成果的取得,却和数年甚至二十余年的学术积淀、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经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文革时期,群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政治运动上,对医学发展的关注相对较少。然而在这样的时局环境下,时任人民医院革命委员会主任的潘印仍然注重医院业务的发展。“业务要发展,人才培养是根本。”潘印笃信这一信条,并为保护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无论是研制乙肝疫苗、还是骨髓移植的研究、还是体外碎石技术的研发,时任医院一把手的潘印书记均全力支持。没有人手?没事,想办法配备。没有空间?没事,医院协调,大家再克服点困难。没有设备?我去找上级部门呼吁。
 
      如今几位专家都已经年近耄耋之年,谈起当年的事情依然动容,“在特殊时期,医院能对我们的科研工作给予支持,使我们有了前进的动力。”
 
      除了人才的培养,硬件设施更是医院发展基础。随着病人的增加,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的床位已经供不应求,扩大院区迫在眉睫。在杜如昱院长的努力和潘印书记的支持下,1984年6月,位于西直门的人民医院新址终于奠基,人民医院开始了新的辉煌历程。
 
      潘印从一名军人到医院的党委书记,在人民医院这番天地里用真诚和汗水奉献了三十余载的年华。他留在人民医院的印记不会磨灭,每一位人民人都将记住这样一位忠诚耿直、勇于担当的党委书记。
 
(宣传处)
 

地   址: 医院地址(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
邮编:100044

官方APP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