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人民医院“共同体”让昌平沙河百姓直接受益:我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与昌平沙河医院功能社区正式启动

[ 2014-10-31 15:25 ]
2009年7月9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与昌平区沙河医院功能社区启动仪式在昌平沙河医院隆重举行。
昌平沙河区域面积56.5平方公里,下辖22个行政村,6个社区,常住人口4万多人,流动人口约10万人。沙河人民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重要职责主要由沙河医院等医疗单位来承担。当前,随着沙河新城建设的不断推进,沙河地区面临着巩华旧城改造、沙河高教园区建设、创新基地建设、北汽福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建设和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等一系列的重点工程建设,区域内居住人口也将随之增加,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全面提高沙河医院的医疗水平与医疗服务非常紧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杉院长指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同体”与昌平沙河医院功能社区建立的这种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的新型服务模式,在人民医院和沙河医院共同组成专业团队,为昌平沙河百姓提供到从健康维护、慢病管理、疾病诊治所需的各项服务。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在沙河医院实现了一期功能,即沙河人民在沙河医院就可以预约到人民医院所有的专家号,同时还可以预约核磁、CT、B超等检查,在人民医院检查后,不用再到人民医院去取结果,在沙河医院就可以复诊并直接打印化验单,免去了百姓路途遥远前去挂号看病的困扰。再者“共同体”开展的视频会诊、慢病管理和继续教育等功能,还可进一步促进双方医务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帮助提高当地医疗机构的医疗救治水平。这种城乡结合的“共同体”新模式,在大型综合医院和功能社区机构之间共筑起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桥梁,既符合当前形势的需要,又满足了群众的切身需求。让人民群众在减少繁琐路径、方便就医的同时,及早发现亚健康因素,提早预防,促进健康,真真切切地得到实惠。
沙河地区工委书记、沙河镇党委书记王学剑盛赞人民医院“共同体”为沙河人民带来了福祉,为沙河人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医疗保障。昌平区政府副区长方炎指出昌平沙河医院是昌平区首家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同体”合作的医院,希望辖区更多的医院加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同体”这个系统中来。同时希望沙河医院抓住时机,通过向大医院专家学习,提高自身医疗水平,让更多的百姓健康服好务。
经过半年的精心策划和准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同体”终于落户沙河医院,郑全良院长深有感触:回首这半年的交流与沟通,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医院先进的管理理念、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创新的工作模式。“共同体”的启用,给了沙河医院强大的技术后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最好的医疗服务。
昌平区人大李福忠主任、昌平区政府方炎副区长、昌平区卫生局杜高潮局长、昌平区卫生局党委杨群群书记、昌平区卫生局刘慧琴副局长、昌平区卫生局办公室梁景龙主任、昌平区委宣传部孙士军副部长、沙河镇党委王学剑书记、沙河镇人大张丽芝主席、沙河镇二级人大代表、沙河镇中小学、职业学校校长、沙河医院郑全良院长、龙玉军副院长、翟喜丰副院长、李延京副院长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杉院长、党委陈红书记、魏来副院长、赵越副书记、陈红松副书记、信息工程师刘丽红及两家医院医务代表出席了启动仪式。
(两办)
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持设计的“共同体”进展情况简介
“共同体”是在国家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大环境下,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独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它将中心医院(大学医院)有机融入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在不同级别、不同种类医疗卫生相关组织机构、医务人员之间的功能、活动和运作通过拥有或结盟等形式进行协调整合,形成新的“X+X整合型”健康服务链,使“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成为现实。“共同体”主要目标是追求无缝隙、综合的医疗保健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控制医疗开支,促进不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协调合作。
“共同体”启动自今,初步实现了临床服务的水平/垂直整合、医师团队整合、功能整合、行政整合、信息整合。目前,已覆盖了包括西城区和昌平区的9所二级医院、7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48个居民社区和3个村医务室在内的各级医疗服务机构。2009年,医院再次将服务延伸到功能社区的建立,扩大服务范围,为居住不在一起,但医疗关系在一起的群体提供服务。目前有11家单位在试用共同体模式,已有西城交通支队、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北京第三十五中学、北京实验二小、北京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和昌平沙河医院等6家单位正式启动了该模式,已为涵盖100万人口的百姓提供优质服务,为患者和医疗机构带来了良性多赢的新局面。


 

地   址: 医院地址(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
邮编:100044

官方APP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