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中医科示教室却清凉爽悦。学生们品饮着甘甜微酸、清新解暑的乌梅茶,专注地听着黛玉入府时如何神情顾盼、小心翼翼地使用漱口茶;王熙凤精明干练地解释茄鲞做法;宝钗娇嗔地叙述冷香丸的成药过程……同学们被细致入微的讲解带入到宁静恬淡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您不要奇怪,这正是在中医科《红楼养生药膳》选修课课堂上。
“乌梅属收涩药,性平,味酸涩,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止渴、驱虫止痢的功效。”“五味子产自东北三省,性温味酸甘,归肺、心、肾经,以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为之功效。”“五味子用于久嗽虚喘,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等症。”您也不要奇怪,这准确地道的中医术语正是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医学生的回答。
针对学习西医学的医学生,如何让他们对中医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理解中医思维、掌握中医专业知识并加以巩固,如何让人文文化融入中医教学中,成为中医教研室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课题,并大胆地进行形式新颖多样的授课模式创新。
中医教研室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每年带领学生去药用植物园参观,让学生通过对药材的观察掌握其生长特性、性味归经、主治功效等一系列知识,并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强化互动教学的效果,在植物园中进行中医药知识竞赛,加强知识的巩固;教师们收集大量标本,通过实物教学,让同学们从感官上对中药有所认识,看着药材记中药;同时努力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文化素质,挖掘中医学专业中文化内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加以融会贯通,使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仅得到的是专业知识,更多感受的是文化的熏陶;中医教研室大力倡导兴趣教学,让枯燥深奥难于理解的中医理论,形象地通过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并可以实践应用的媒介加以展示,《红楼养生药膳小议》选修课就是这样一堂兴趣教学模式的最佳体现。
《红楼养生药膳》的授课内容是王少杰教授将自己对于中医的理解和对于“红学”的深厚研究融会贯通,将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绚烂的明珠——《红楼梦》中关于中医养生、药膳的内容加以提炼、总结,深入浅出,将药食文化、中医文化、历史、养生加以精辟的阐述,通过带着问题去讲解的形式,使同学们对红楼梦这本书和书中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王少杰教授结合书中的情节,通过讲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将所用药膳药食娓娓道来,更使同学们对中医理论、中药性质、药膳文化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和了解。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这些形象、内容无不鲜活的跃动在课堂上,即是美的享受,又是知识的丰富与积累。
在讲课间隙,王主任还请同学们品尝了中医清新解暑的乌梅茶,那甘甜适中、甜中微酸的饮品,得到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有的同学还带回去与不能来听课的同学分享品茶。王少杰主任适时的讲解到乌梅茶中所用乌梅、五味子等药材的地道药材产地和性味归经,并逐一提问,同学们兴致盎然地纷纷举手回答。经过这样一讲、一问、一答,将中医教研室提出的互动式教学、情景教学、实物教学做到了完美的结合。
此次形式新颖授,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满意,给同学们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上学这么多年,第一次这样上课”、“中医原来这么博大精深,我要好好的研究一下”、“我一直对《红楼梦》感兴趣,但没想到和中医有这么密切的关系,王老师分析的这么透彻”、“中医养生药膳太有意思了,太值得学了”、“我们能不能请求增加《红楼养生药膳》的课时啊?”……
面对热切求知的年轻面庞,每一名中医教研室的老师们都倍感欣慰。因为拉近中医与西医专业医学生的距离,让中医理念、文化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医学生的脑海里,让中西医结合起来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是每一名中医科教师肩上沉甸甸的职责。
(中医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