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科普版)》发布会于7月27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教楼多功能厅隆重召开。本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在世界肝炎日(7月28日)的前一天举行发布仪式。希望借助此指南发行推广慢性乙型肝炎规范化诊疗进程,让更多患者接受强效、低耐药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并提高治疗依从性,最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北京市科委朱世龙副主任,中国肝炎基金会杨希忠副理事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红教授到会致辞,对这本融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的专家智慧结晶的科普指南给与了高度评价。各位嘉宾、专家及社区群众代表一起揭开指南科普版本的红幕。

参加此次发布会的,除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的重量级专家、医生、护士之外还有社区群众代表。全国还有100多家医院,大约1000名患者和医生通过直播同步观看了此次发布会,共同见证了专为广大患者写的《2014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科普版)》正式出版。
在此次会议中,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本书的主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来教授介绍了指南科普版本的撰写过程;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从指南发展历程回顾了指南更新的意义;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前主任委员,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指出指南的权威性和重要性。随后,肝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红松、胡鹏、孙剑、马雄分别从 “慢性乙肝的分类及其诊疗”、“慢性乙肝患者如何选择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如何评价疗效”、“慢性乙肝患者的自我管理”四个主题对这本指南科普版本内容进行了解读。最后,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广州南方医院的侯金林教授做大会总结,再次表达医生的使命就是为患者服务,贴近患者,为患者着想的主旨。

此次发布的《2014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科普版)》作为我国肝病领域的第一部科普性指南,内容包涵:乙型肝炎就在我们身边、我应该了解的乙型肝炎检查、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及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保肝和抗纤维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自我管理、乙肝相关其他常见问题等7个章节,内容涉及疾病定义、诊断及治疗知识、自我管理、医学术语解释、常见问题解答等,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普通百姓、患者及家属、基层医护人员均能阅读及理解。该书的出版将为中国的普通百姓和患者带来福音,也将进一步推进中国慢性乙型肝炎规范化、科学化的防治工作。
附:《2014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科普版)》关键知识:
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指南推荐药物再分析
抗病毒治疗旨在持久抑制HBV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减少甚至避免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让乙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目前抗病毒治疗的常用药物包括核苷(酸)类药物和干扰素两大类,该书介绍了两类药物的各自特点和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特别是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
关注治疗持续性,让更多患者从长期治疗中获益
对于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有效地抑制病毒才能达到降低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的目的。《科普版》推荐对于HBeAg阳性患者,治疗应维持至少2年,建议在取得HBeAg血清学转换、HBV DNA不能检出、ALT正常的情况下,继续巩固治疗1年以上才考虑停药;HBeAg阴性患者建议治疗至HBsAg转阴才停药;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则应长期用药。
因需长期用药,故所用药物的抗病毒强度、耐药变异率及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考虑因素。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乙肝的诊治,需要遵照医生的医嘱进行科学的治疗。
(肝病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