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卫教授当选“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3年1月月度人物

[ 2023-03-01 08:55 ]

由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健委共同组织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网上推荐评议活动,经过群众推荐、集中展示、点赞评议等环节,共有10位优秀医务人员入选“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3年1月月度人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郭卫教授成功入选。

勇闯“雷区”,为了更多患者有尊严地活着。20年前,对于恶性骨肿瘤大家谈之色变,这是致残率最高的癌症。20年来,他带领团队知难而进,突破雷区在骨肿瘤领域深耕不辍,解决世界性难题,为饱受病痛折磨面临截肢风险的患者带来希望与光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过去八成患者截肢,现在九成患者保肢!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患者有尊严地活着!

 

“亚洲第一刀” 切瘤巨匠这样炼成

1998年7月结束在美国学习,郭卫就回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刚成立一年的骨肿瘤科工作至今。

早在攻读硕士期间,郭卫就跟随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黄承达教授开始接触骨肿瘤专科;博士期间,又跟随中国骨科泰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建立者冯传汉教授开展骨巨细胞瘤的研究。特别是回国以后,跟随骨肿瘤科首任科主任徐万鹏教授学习到了大量的临床手术技巧,积累了处理复杂病例的丰富经验。此后20年里,郭卫带领着骨肿瘤科年轻的科室迎难而上,以攻克骨盆、骶骨、脊柱肿瘤的手术切除及功能重建这个难题作为全科共同奋斗的目标。

骶骨、骨盆肿瘤由于不易发现,往往十分巨大。丰富的血管和中枢神经组织为肿瘤提供了天然庇护所,助其在盆腔疯长,整个盆腔的脏器都会被挤到一侧狭小的空间,肿物向上压迫腹腔,下则骑跨过腹股沟韧带向大腿延伸,肾脏、膀胱、坐骨神经、股神经、髂动静脉、部分肠管、女性附件等重要脏器和大血管紧紧贴着肿物。而要在这个部位动刀子,手术创伤大、难度高,术后并发症却不少。那时,很多患者因局部肿瘤的快速进展而发展为截瘫,严重的疼痛让其痛不欲生,为此,一旦发现,唯一的治疗手段就是截肢。郭卫表示:要想做得好,就不能怕做难的。既然一开始就将科室发展定位于“精、尖、难”,那就需要我们敢于向手术“雷区”宣战。

为了控制骨盆术中出血问题,郭卫团队创新性地应用球囊技术,将骶骨瘤手术的出血量控制在2000毫升以内;为了完整切除肿瘤,同时保留患者肢体功能,在千百次手术的基础上,郭卫团队慢慢总结出一套理论体系———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规范化切除及功能重建;为给四肢骨肿瘤患者保肢,郭卫率先在国内提出了恶性骨肿瘤保肢手术方法,通过实施规范的新辅助大剂量化疗缩小肿瘤+形式多样的保肢治疗,约有90%病人保住了肢体,5年生存率也上升至70%,堪比国际先进水平;为了改变多数人对“恶性肿瘤一旦发生骨转移就已经没有手术治疗价值”的观念,郭卫团队不断探索,让骨转移癌的治疗已不再属于手术禁区,很多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而改变。正是在“雷区”不停地摸爬滚打,郭卫团队在骨肿瘤诊疗领域开始享誉国际。

 

让患者生活更有质量 是医生团队创新的源泉

“‘扫雷’,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患者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质量。”郭卫告诉记者,为了让患者生活最大程度地恢复正常,他的团队孜孜不倦地走在骨肿瘤诊治的创新路上———率先开展四肢原发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

郭卫在国内率先设计和创新恶性骨肿瘤保肢手术方法,首创全肩胛带、全肱骨、全股骨、全肘关节等高难度假体置换手术;国际上首创“高渗盐水灭活肿瘤骨回植”的功能重建技术;为解决儿童骨肿瘤患者术后肢体不等长的难题,设计了半关节假体、保留骨骺的半限制型肿瘤假体等,获得国家专利;恶性骨肿瘤保肢率达到90%,治愈率也从原来的20%大幅提高到70%;率先开展骨盆恶性肿瘤切除重建。

郭卫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恶性肿瘤累及骨盆不同区域的规范化切除和功能重建策略,总体疗效居国际领先。设计使用的组配式半骨盆假体获得国家专利,成为国际公认的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功能重建的最佳方案。

郭卫在国际上该领域发表了数篇高水平论文,被美国NCCN《骨肿瘤治疗指南》引用,成为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骨盆肿瘤治疗策略;率先开展骶骨恶性肿瘤切除手术。

在骶骨做手术,公认的难度高、风险大,而在骶骨肿瘤切除重建方面,骨肿瘤科被公认为国内最高水平,年均完成手术230余例,数量及难度均居国际之首,其中全骶骨切除方法及结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正是这种不服输、勇于创新的劲头,在这场骨肿瘤保卫战役中,郭卫带领他的团队,从无到有,从好到精,一点一点突破,一项一项创造。如今的郭卫已经站在了骶骨和骨盆肿瘤治疗的世界最前列,奠定了我国在恶性骨肿瘤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让骨肿瘤患者 有尊严的站立行走

为了让恶性骨肿瘤患者能够和正常人一样有尊严的站立行走,术后的骨骼重建及假体应用凸显其重要作用。近些年,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和在医疗领域的不断拓展, 2015年开始,一向对新技术相当敏锐的郭卫教授察觉到,3D打印技术在骨科应用上的潜力。生物3D打印技术是一种融合细胞学、材料学、工程学以及3D打印等多学科和领域的再生医学工程,使用生物材料,以计算机三维模型为基础,精确控制生物材料和活性成分,逐层构建活体组织。

郭卫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组合式人工骨盆假体的设计理念,基于3D打印技术,设计研发了通用人工半骨盆假体系统(Global pelvic system, GPS),使大量骨盆肿瘤患者恢复了行走功能、避免了半骨盆截肢这一残酷的手术方式,极大地改善了临床疗效及患者术后功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组合式骨盆假体解决了定制型骨盆假体制作时间长、术中不可调节、安装困难等问题;假体界面的多孔结构与骨界面的良好骨整合功能,极大的改善了人工假体的长期稳定性,术后并发症远低于国外数据;获得美国、欧洲及中国多项专利。对于整个髂骨翼连同髋臼同时切除的病例,国际上一直缺乏有效的重建方法。2014年课题组发表了“经腰椎固定人工半骨盆假体”的临床应用,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经腰椎固定人工骨盆假体的理念。2015年设计研发了第二代“经腰椎固定半骨盆假体”。基于几何学三角稳定原理,将人工半骨盆横向固定于骶骨,纵向固定于腰椎椎弓根,与人体中线的腰椎形成三角形的稳定结构,极大提高了假体安装的即刻稳定性。双轴齿轮状结构设计,术中可以任意调节髋臼角度;假体多孔界面能够与骶骨快速整合,提高了人工骨盆的长期使用寿命。

骶骨是人体躯干与肢体连接的重要骨性结构,上方与腰椎形成腰骶关节,两侧与骨盆形成骶髂关节。全骶骨切除后的骨缺损会造成人体躯干与骨盆失去联系,患者术后有可能无法站立行走、生活无法自理等问题。骶骨切除术后重建是国际上骨肿瘤学界的一大难点。郭卫教授基于3D打印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涉及研发了人工全骶骨假体,假体界面具有多孔金属骨小梁结构,可以与脊柱、骨盆实现骨整合,达到长期稳定连接的效果。为骶骨恶性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重建方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大大降低。

2021年2月,郭卫教授团队与某医疗集团正式签约“GPS通用骨盆环重建系统”技术转化项目,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骨盆肿瘤人工假体的目标,打破了进口产品垄断,降低了群众医疗支出。同时,GPS通用骨盆环重建系统的成功市场化,也为大学、科研机构的成果向企业及社会转化提供了重要范本。2022年4月份,郭卫团队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为“仿生肿瘤型膝关节假体”和“双动型肿瘤膝关节假体”两项肿瘤关节产品。相对以往让骨肿瘤患者站起来的创新技术,这两项成果有望让患者在骨肿瘤治疗后,拥有灵活的膝关节,有效降低了并发症,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为骨肿瘤患者治疗,手术技术是一个难题,但更多的是情感的难题。患者的希望是保命并保肢,对于医生来说,保命难,保肢更难。郭卫团队通过不懈的努力,开创了多种保肢手术的方法,“让患者有尊严地站立行走,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的梦想正在实现。

(供稿:宣传中心 责编:汪铁铮)

from clipboardfrom clipboardfrom clipboard

地   址: 医院地址(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
邮编:100044

官方APP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