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揭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卫教授、刘健教授获此殊荣。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者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的杰出代表,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更是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突出贡献的排头兵、领航者,为“人民”科技工作者点赞!
郭卫:为了更多患者有尊严地活着
40年来,郭卫带领团队知难而进,在骨肿瘤领域深耕不辍,解决世界性难题,引领中国骨肿瘤治疗实现跨越式发展,整体疗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极大改善了恶性骨肿瘤患者的预后和术后功能,通过专利成果转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带领中国骨科医疗器械行业走向国际市场。
原发恶性骨肿瘤是导致青壮年人群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肢体及骨盆恶性骨肿瘤的传统治疗方法是高位截肢,手术给患者造成巨大身心创伤,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让患者有尊严地站立行走,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的梦想激励着郭卫和团队向手术“雷区”宣战,以不服输、勇于创新的劲头,在骨肿瘤保卫战役中,从无到有,从好到精,一点一点突破,一项一项创造。
郭卫引领中国骨肿瘤界建立了中国恶性骨肿瘤规范化诊疗体系,创立起一整套骨肿瘤整块切除后大段骨关节缺损修复重建的理论方法,彻底改变了恶性骨肿瘤患者的术后功能和预后,90%以上患者保留了健全肢体,70%以上的患者长期生存。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组合式人工骨盆假体设计理念,研发通用骨盆系统、“经腰椎固定半骨盆假体”,极大提高了假体安装的即刻稳定性和长期使用寿命;在国际上首次设计使用3D打印组合式人工椎体重建脊椎肿瘤切除后的椎体缺损,该人工椎体可以组装成任意长度、角度,且无需定制;在国际上首创“一期单纯后路全骶骨切除术”,只需5-6小时即可完成国际上需要2天才能完成的全骶骨切除术,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使骶骨肿瘤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根本改善;设计研发了与中国人群匹配的国产组配式肿瘤型人工关节,打破了进口产品的市场垄断;设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渗盐水灭活再植生物重建技术”,为患者节省了大量医疗支出,降低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为解决儿童骨肿瘤患者术后肢体不等长的难题,设计研发了“可延长肿瘤型人工关节”及“假体柄可延长肿瘤型人工关节”;开创性的将骨肉瘤挽救性化疗与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郭卫教授在骨盆肿瘤的精准切除和功能重建、脊柱肿瘤的切除及功能重建、四肢大段骨关节缺损的修复重建和恶性骨肿瘤的辅助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大量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扫雷’的最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患者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质量。”
刘健:用“心”做有意思,有深度,有温度的心脏科普
“服务大众和患者对心脏健康的需求,就是心血管内科医生的人生追求!”作为北大医学的主任医师,刘健30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地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已经为超过15000名患者进行了冠脉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时间就是生命,不知有多少个手术日都在凌晨结束。他承担着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基础和临床课题,先后培养了十几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他教授的临床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在临床工作中,刘健发现,患者的很多疑问都具有共性,而临床医生却很难有充足的时间来详细解释。于是他萌生了做心脏科普的想法,把患者关心的、担心的问题都付诸文字和声音,建立一个医患双方的交流平台,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防治知识,积极进行自我管理,理性地面对疾病。
2018年6月,“刘健医生说心脏”公益健康科普微信公众号上线了。这是一档专注于心血管疾病领域,致力于推广科学、靠谱、有趣的医学知识,由刘健亲“声”演绎的原创音频科普互动栏目。在科普形式上,刘健做了大胆而有益的创新,在国内心脏科普领域率先推出了有声科普内容、原创心脏科普漫画、顺应时代需求的科普短视频,并由此衍生出科普书籍,组织患者见面会等覆盖线上线下多种媒体的科普矩阵。
截至2023年5月21日,“刘健医生说心脏”微信公众号共推送了759篇原创科普文章,录音时长累积超过4000小时,录制了153个原创科普短视频,创作了78期科普漫画故事,获得超过120万人次的浏览量。这些音频和视频,大部分都是刘健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录制的。
在这些科普内容的支撑下,刘健精选相关疾病内容,先后编撰出版了三本科普书籍,包括分别获得2021年和2022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图文类优秀作品的科普书籍《谈“心”——关于心脏的医学、健康与生活方式》和科普漫画书籍《拯救心脏》,还有《心之所向》系列心脏科普图书之冠心病册。此外,关于心脏支架的科普专著《你好,心脏支架》即将付梓印刷。
刘健积极参与线上和线下多种科普栏目的宣传,不仅有手机客户端、网络直播平台等新媒体,还有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务求打造全方位的心脏科普宣传模式。2023年4月,刘健参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生活圈》节目录制,央视频关于“失眠可能诱发心梗”的微博,获得超过1.1亿人次的转发和热议。
刘健不仅专注耕耘在心脏科普宣传领域,同时也积极带动同行医生共同践行心脏健康科普宣传,将科学、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心血管健康知识传播给大众,提高了大众的健康意识。
谈及初心和坚持,刘健笃定地说:“做心脏科普宣传,源于热爱,始于责任,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勇于创新,顺势而为,内化于心,用平常之心,做平凡之事,惠及天下百姓。”
每一次科学探索都始于一束心中的光,它们因相同的志向、相同的信仰交织汇聚成精神的火炬。“人民”医者锐意进取、勇攀高峰,为健康中国、科技强国,不断努力、接续前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让我们致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致敬心中的那一束光!
(供稿:骨肿瘤科、心内科 责编:李杨乐)
个人简介
郭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肉瘤与罕见肿瘤诊疗中心主任,骨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骨肿瘤和骨转移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骨与关节杂志副主编。
获得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奖励,主持“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规范化切除及功能重建的系列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两次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400余篇高水平论文,其中SCI收录150余篇。主编教材及专著30余部,发布骨肿瘤诊疗指南10 余项,授权专利39项(国际专利6 项),转化15项,骨盆GPS产品获CFDA和欧盟CE双认证,打破了进口肿瘤型假体在中国市场的垄断。
曾荣获第十二届吴杨奖、第八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国家名医、金牌好医生、金柳叶刀奖等称号。
刘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教授,工会副主席。主要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独立完成冠状动脉诊断和治疗15000余例。主持国自然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发表SCI及核心期刊文章150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担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循证及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荣获北京市总工会“首都最美劳动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创建“刘健医生说心脏”公益健康科普微信公众号,目前发表了原创科普语音及文章760余篇、原创科普漫画78篇、原创科普短视频150余期。新华社客户端等多家国内主流媒体转载,阅读量超过百万人次。先后出版了4本心脏科普著作。多次受邀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科普节目录制,覆盖超过1.5亿人次。积极推动了心脏科普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同行医生开展科普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