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聚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卫团队、张建中团队喜获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

[ 2023-03-31 09:58 ]

近日,中华医学会发布《关于2022年中华医学会科技奖奖励的决定》对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人)进行表彰奖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多项成果喜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其中,郭卫团队“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关节缺损修复重建的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项目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张建中团队牵头“一种银屑病新药芳香烃受体调节剂的研发”项目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纪立农团队参与“以患者为中心的1型糖尿病诊疗体系建立与应用”项目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中华医学会面向全国医药卫生行业设立的科技奖,是经国家卫健委、科技部通过批准的全国首批社会力量设立的26个奖项之一。旨在奖励医学科学技术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对提高中国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推广和普及先进医学科学技术,激励科技人员攀登科技高峰将起促进作用。

郭卫团队: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关节缺损修复重建的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

为解决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关节缺损修复重建这一世界性难题,课题组通过理念创新和专利转化,应用组配式设计及增材制造等关键技术,大幅改善了我国恶性骨肿瘤患者的预后及保肢术后功能,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

研发了通用骨盆系统,获得美国、欧洲及中国多项专利,并成功转化临床。完成了全球最大宗骨盆环肿瘤切除及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已成为目前国际公认的最佳方案。在国际上首创3D打印人工骶骨假体和3D打印组合式人工椎体,获美国及中国多项专利,并实现成果转化,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国际上首创双轴型人工膝关节假体和仿生型儿童膝关节假体,有效降低了假体柄松动及断裂的发生率,产品荣获中国医疗器械成果转化大赛二等奖。设计研发的国产儿童可延长假体,填补了国内空白。首创半肘关节假体置换术,大幅降低了全肘关节置换的并发症。国际上率先设计使用3D打印组合式人工假体修复重建四肢大段骨关节缺损,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大段异体骨移植、灭活再植及自体骨移植等现有重建方法。

发布诊疗指南5项。编写教材及专著9部,出版国际上首部骨盆骶骨肿瘤治疗专著和第一部3D打印假体重建大段骨关节缺损专著。设计研发的多种人工关节假体,授权专利39项,转化15项,彻底打破进口肿瘤型人工关节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创造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极大促进了中国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项目主要完成人:郭卫、汤小东、姬涛、杨毅、梁海杰、 尉然、杨荣利、燕太强、李大森、曲华毅、杜志业、臧杰

项目第一完成人简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肉瘤及罕见肿瘤诊疗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教研室主任,骨肿瘤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生生导师。亚太地区骨肿瘤学会(APMSTS)前任主席,国际保肢学会(ISOLS)前任主席, 国际骶骨骨盆肿瘤研究协作组(Sacral and Pelvic Tumor Study Group)主席,儿童肿瘤协作组(COG))成员,东亚骨与软组织肿瘤研究协作组(EAMOG)成员, 国际结缔组织肿瘤协会成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骨肿瘤学组组长(2005-2017),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骨肿瘤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SICOT中国部副主席,SICOT中国部骨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骨肿瘤和骨转移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促进会软组织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分会3D打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分会常委, J Bone and Joint Surg (JBJS) 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等。担任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

获得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奖励,主持“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规范化切除及功能重建的系列研究” 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主持“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规范化切除及功能重建的系列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主持“原发骨肿瘤药物治疗的转化医学研究”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2022)。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500余篇高水平论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

from clipboard 

 

张建中团队:一种银屑病新药芳香烃受体调节剂的研发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尚无法治愈,需要长期治疗。外用治疗是银屑病的基本治疗,约90%的患者需要用外用药。既往常用的药物有众所共知的副作用,临床迫切需要研发新的外用药。但由于新药研发难度大,在过去的40年里国际上一直没有大的突破。

本研究在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支持下,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国际上首次研发成功国家1.1类新药(first-in-class)本维莫德(benvitimod)。完成了作用机制研究、临床前研究和临床1、2、3期研究,证明本维莫德乳膏对寻常型银屑病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且优于目前的金标准外用药-卡泊三醇,发现使用本维莫德后患者的缓解期长。2019年5月本维莫德乳膏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在我国上市,成为40年来国际银屑病外用药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

本项研究技术难度大,创新程度高,国际影响大。2019年本维莫德乳膏在我国成功获批上市,获2019年中国“10大创新药”、“中国医学重大进展”等多项荣誉,2020年本维莫德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上市3年来,本维莫德乳膏已成功治疗了15万银屑病患者,它是我国10年来唯一获国际认可并被国际追赶的first-in-class新药,该药于2022年在美国上市,比中国整整晚3年,本维莫德是当之无愧的国际第一。

项目主要完成人:张建中、陈庚辉、蔡林、李健雄、方翼、赵琰、陆前进、孙秋宁、郑敏、马晓蕾

项目第一完成人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第十三届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亚洲皮肤科学会理事,国际特应性皮炎研究会理事,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特应性皮炎(湿疹)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毛发学组组长。任《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等杂志副主编,JAAD,CMJ,SKINmed等杂志编委。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毛发病、皮肤GVHD等有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告“特应性皮炎样移植物抗宿主病”,首次报告RPL21基因是先天性少发症的致病基因,提出了特应性皮炎诊断的“中国标准”。

在国内首先发现游泳池肉芽肿病,组织了我国多种皮肤病诊疗指南的制定,主编我国第一部国家卫健委规划长学制教材《皮肤性病学》,牵头研发了我国1.1类(first-in-class)皮肤病新药苯维莫德,获2019年国家重大医学成果,牵头几十项国际多中心与国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发表论文500余篇,主编和参编50多部著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际皮肤科联盟杰出贡献奖等国内外奖多项,2018年获“国家名医”称号。  

from clipboard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精神,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院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一二三四”发展战略,以集成创新发展为主线,把科研工作摆在医院高质量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以强化临床科研主体地位、提升学科创新能力为突破点,不断激发学科活力、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实施创新专项。同时,医院实施一系列重要政策制度调整,探索科技服务新模式,搭建服务对接桥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切实营造促进医院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为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研工作热情与效能创造条件。

经过不懈努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高速发展阶段。此次,医院多学科多领域获中华医学科技奖,正是医院高质量科研发展的集中体现。

在创新中明确方向,在学科中积累声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担起大学附属研究型医院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责任和使命。

(供稿:科研处 责编:师雨)

地   址: 医院地址(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
邮编:100044

官方APP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