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聚焦

【疫情下的温暖】“方舱宝宝”诞生记

[ 2022-10-28 08:43 ]

“哇……”

10月20日晚上十点

响亮的啼哭

响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中心手术室第一手术间

“是个女孩,3890g,母女平安!

几位“大白”兴奋地向妈妈张女士祝贺!

护目镜和防溅屏上蒸腾的水汽

挡不住产科医生、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

脸上洋溢的笑容

张女士激动地留下了热泪 

就在几个小时前,张女士还在为即将到来的临盆忧心忡忡。一周前因为有高风险旅居史和密接史,在围产期她成为了一位“高风险”准妈妈。“我和孩子真的是太幸运了!我以为疫情之下医院会拒收,没想到这么多人为我和孩子努力,真的太谢谢你们了!”

“产妇分娩耽误不得”

1020日下午,在家中隔离的张女士感到阵阵腹痛,“预产期快到了,一定是快生了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孕妇学校认真学习过的张女士,对于即将到来的分娩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可是咱们还在隔离观察,怎么去医院啊?医院会收吗?”张女士的爱人满面愁容。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全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张女士家人联系了所在社区,社区立即上报西城区卫健委,得知张女士怀孕以来是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档并规律产检,西城区卫健委马上联系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疫情防控总值班。

“产妇分娩耽误不得,母子安全是头等大事!一定要在严格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保障围产期产妇的救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在副院长王建六的指挥下,医院疫情防控小组、医疗应急小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协调产科、感控办、发热门诊方舱隔离病房,规划路线、划分区域、预判救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产科超声、中心手术室、麻醉科、新生儿监护ICU等科室严阵以待,全程保证产妇平安是每一名“人民人”的心愿

做好迎接新生命的万全准备

随着120急救车的鸣笛声,产妇被转入发热门诊方舱隔离病房。三级防护医护人员接诊了张女士。方舱隔离病房没有产科医生,产科副主任周敬伟早已考虑到这一点,带着住院总医师和产科超声医生穿戴好防护服,早早等候张女士的到来。

经了解,目前孕39周+5天的张女士,早在孕28周时超声就报告孩子是臀位。住进方舱后复查超声,依然还是臀位,体检宫颈不成熟、胎膜未破,预估胎儿体重3500g+,张女士一家为了孩子的安全拒绝阴道试产,手术指征明确。产科专家为张女士制定好分娩方案。

专家组马上联系中心手术室和麻醉科,确认术间和麻醉医师。按照预案,第1手术间是负压术间,张女士的手术将在这里开展,同时与之相邻的2、3术间手术需要进行腾挪。护理部副主任魏彦姝、麻醉科主任冯艺立刻联系协调,严格按照感控要求规划转运路线和术间环境。麻醉医生祝娟完成了一天的麻醉工作,应急接下升级防护的特殊手术的麻醉。“没问题!我穿好防护服提前到1间等候。”祝娟爽快的答应下来。新生儿病房也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刘捷副主任迅速组织协调,肖一涵医生做好三级防护到负压术间为新生儿保驾护航,同时NICU隔离病房准备就绪,以备新生儿需要抢救之需。

from clipboard

张女士被推进手术室。按照严格的转运流程,张女士经过的地方,同步进行消毒,包括隔离病房、转运通道、专用电梯、负压手术室,谨防发生交叉感染。

升级防护下的剖宫产手术

很快术间腾挪、环境消毒、麻醉准备、术前准备都已就绪,产科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都已严格按照三级防护标准穿好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和防溅屏。麻醉医师实施腰硬联合麻醉,产科医生实施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新生儿医生随时待命。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防护目镜等全副武装下,汗水、雾气,影响视力,在有限的小间隙里寻找手术视野,实在不易,但无影灯下的医护人员动作娴熟、干脆利落。

from clipboard

他们记不清做过多少次这样的升级防护手术,这间负压手术间已经记不清迎来多少次这样的升级防护手术。在这里,有新生命降临时带来的欢乐,也有主动脉夹层患者抢救成功后的欣慰,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却挡不住医务人员的真情付出,严格疫情防控与患者生命安全同等重要。因为生命至上,抢救生命时不我待。

半小时手术终获母女平安,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术后的张女士回到方舱隔离病房,有专门的产科护士贴心照顾、有新生儿专家定期查房指导喂养,在观察区里,母女俩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感受着方舱隔离病房里的温暖,张女士笑着说:“我闺女就是咱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方舱宝宝’!”

“方舱宝宝”诞生记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虽然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始终在有条不紊有序运转。疫情是一场大考,防控与救治两手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责任和担当,书写着“人民医院为人民”的暖心答卷。 

地   址: 医院地址(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
邮编:100044

官方APP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