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动是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由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北京大学医学部产业管理办公室/技术转移办公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处联合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及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共同主办,旨在推动我院优质科技成果找到应用场景,实现技术供需对接,加速项目落地发展。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郭蕾副部长在致辞中指出,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在党中央领导下,各地方、各部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积极探索,全社会对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明显增加。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作为北大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主要平台,十分支持附属医院组织成果转化活动,协力推进北京大学医疗健康领域科技成果的落地应用。本次火花活动是人民医院成果推介专场活动,旨在促进医院优质成果进行技术转移转化,早日进入临床应用,造福患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赵翔宇副院长指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为百年老院,拥有优质的医疗资源,一流的医疗团队,突出的学科优势,产生了很多创新转化医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近年来,医院不断优化各项制度流程,努力打造全新的创新模式。医院今后也将依托我院现有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及医院多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聚焦医学前沿领域,全力推动创新转化工作,为首都及国家医疗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次活动以医学创新与转化为活动主题,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6位不同研究领域专家通过线上路演的方式向100余位参会企业代表介绍了9项科技成果。
血液病研究所赵翔宇教授介绍“NK细胞抗巨细胞病毒的应用”创新成果。该项目技术负责人为为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
本项目创新地构建了一种HCMV感染的人源化小鼠模型,解决了HCMV病毒动物研究种属特异性的难题。提供了科学,系统的NK细胞抗HCMV作用评估方式。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临床级体外扩增的NK细胞回输制剂,系统地比较了其与原代NK细胞的表型和抗HCMV作用,清除HCMV感染的作用,并将扩增的NK细胞制剂回输给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患者,发现其能够降低移植后HCMV的感染率和难治性HCMV的发生率,同时促进NK细胞的重建。
风湿免疫科胡凡磊研究员介绍了“类风湿关节炎新型治疗方案——B细胞疫苗”和“唾液链球菌K12在防治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两项创新成果。该项目技术负责人为北大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主任,风湿免疫研究所所长栗占国教授。
B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靶向清除B细胞在RA治疗中取得了重大临床成功,但患者面临感染、疫苗接种无应答等风险。本项目通过分离并进一步灭活RA致病性B细胞,开创性研发了一种B细胞治疗性疫苗,用于皮下注射治疗RA。结果显示,该B细胞疫苗在关节炎模型小鼠中显示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控制关节炎症状,减轻骨侵蚀及关节破坏。与传统药物相比,该B细胞疫苗具有以下优点:用量更小,给药频率更低,维持周期更长;皮下注射,简单方便;自体回输,无免疫耐受问题;副作用小。
唾液链球菌K12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中发挥重要作用,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技术领域,所述唾液链球菌K12预防性干预可显著抑制实验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使关节炎发病率下降30%~70%,并保护关节滑膜组织免受炎性细胞浸润和侵蚀破坏;此外,唾液链球菌对实验性关节炎也具有治疗作用。唾液链球菌可通过抑制免疫反应而促进免疫稳态重建,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能够靶向性调节异常的免疫细胞,从上游途径治疗疾病,调节免疫平衡。
胃肠外科叶颖江教授介绍了“便携高分辨率可视化电子肛门镜”“便携式异形直肠肛门扩张器”“瘘口负压引流套管”三项创新成果。
传统肛门镜有缺少照明光源、视野狭小、污染喷溅、无法带教、操作困难、定位不精确等缺点。近年有一种电子肛门镜问世,采用摄像头和显示器代替人眼观察。但是该仪器体积庞大,价格昂贵、无法进行操作,不利于临床开展。本团队针对肛门镜微型化、可视化需求,设计并制造一款手持便携、高分辨率、可通过自带屏幕实时观察并通过无线图传链接无线显示设备的电子肛门镜装置和与之配套使用的一次性肛门镜套筒。
直肠肿瘤切除或痔疮手术后会出现肛门狭窄、因肠道痉挛导致的疼痛及排便困难等症状,为了不影响正常生活,患者需多次返回医院进行扩肛治疗。本发明为一种便携式异形直肠肛门扩张器,其包括扩张组件、手柄,所述扩张组件包括;扩张件与连接件,所述扩张件与所述连接件为套接,所述扩张件上设置辅助螺纹,所述扩张件的侧壁设置有辅助件,所述手柄与所述连接件相连接,所述连接件内设置有给药腔道。所述手柄内设置放置腔,所述放置腔设置有振动电机以及电源装置。
临床常用的引流管对处理内瘘来讲存在引流效果不佳、易脱出、刺激瘘口、型号单一等问题。该创新成果提供一种瘘口负压引流套管,其包括引流管、套管、导丝;通过设置膨胀组件,使膨胀组件与患者的瘘口为紧密贴合,在全面吸收渗液的同时可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通过在支架层上设置药物涂层以及使用橡胶材质的引流管,减少了对瘘口处的刺激,加速了瘘口的愈合;通过将引流管、套管、导丝、集液瓶,设有不同直径规格,便于对不同瘘口进行适配引流。
消化内科陈宁主任医师介绍了“唾液外泌体内特异蛋白作为炎症性肠病生物标记物的推广应用研究”这一创新成果。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我国发病日益增加,该病缺乏诊断金标准,目前诊断和疗效监测需依赖消化内镜检查,但内镜有创、痛苦性大,不适合短期内重复操作。外泌体是近年来发现的存在于各种体液中的小囊泡,包含蛋白质、miRNA等物质。唾液外泌体由于取材方便、无创,可能具有辅助诊断系统性疾病的应用价值,已应用于肿瘤领域。IBD患者口腔内环境存在紊乱,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我们前期研究发现IBD患者唾液外泌体存在包括PSMA7在内的8种特征性蛋白,因此研制出利用唾液外泌体蛋白作为生物标记物辅助诊断IBD的试剂盒,提供简单易行的诊断和监测IBD病情的手段。
侯林儿科主治医师介绍“早产儿用胃管”这一创新成果。
胃管是在特殊情况下帮助不能吞咽的患儿输送必要的水份和食物。早产儿因病情需要需长时间放置胃管,反复置入胃管操作。由于早产儿频繁回收胃液,不少患儿出现胃内出血,早产儿胃黏膜薄嫩,现有的胃管端部为开口,尖端容易损伤胃壁,造成早产儿胃出血可能。本研究对胃管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早产儿用胃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耳鼻喉科刁桐湘主治医师介绍“外耳道填充支架在中耳及外耳术后的应用”这一创新成果。
外耳道支架则是降低术后外耳道狭窄及创面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的一个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新型3D打印技术,设计出一种贴合外耳道的新型外耳及中耳术后外耳道填充支架。主要创新点如下:依托3D打印技术,能够良好贴合患者外耳道,且不同部位压力可调节,能够为患耳提供足够时间且适宜的支撑力;由非可降解弹性材料制成的多通道蜂窝结构,在实现对外耳道创面实时监测的同时兼具通风透气的功效,促进创面愈合;多孔道设计,利于声音传播,最大限度降低了术后填塞对于患者听力的影响,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手术体验;与外耳道接触面设有若干微孔放置缓释抗炎抑菌药物,可有效避免术后感染、过敏的发生。
推介会上,项目负责人详细介绍了项目情况、技术创新、核心团队、合作需求等内容,并与参会的企业、投融资机构代表就项目的应用场景、技术优势、合作方式等进行了充分沟通与交流。接下来,科研处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将根据此次活动的交流结果,进一步细化成果转化方案,全力协助专家对接相关企业,争取早日实现成果落地。
(供稿:科研处 责编: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