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聚焦

健康报大篇幅报道陶其敏教授

[ 2014-06-28 18:36 ]

 

陶其敏与我国第一支乙肝疫苗的故事
慕景强


 

为什么几十年后的今天,舆论还将“我国第一支血源性乙肝疫苗”与“神舟飞船”和“杂交水稻”相提并论?为什么该疫苗研制人陶其敏教授最近又以80岁高龄入选第三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让我们搜寻历史的档案,在那并不如烟的一段往事中,再次感受科学家之所以成为科学家的精神,见证医学进步改变世界的历程。——编者题记

  乙肝病毒发现小史

  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记录当中,乙肝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但是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前,医生们只知道这种病具有传染性,至于它是如何传播的仍然是个谜。

  1963年,研究者终于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液中发现了一种特异蛋白,研究者们确定这一神秘的蛋白——抗原性物质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为了表示它是在澳大利亚土著人当中发现的,神秘蛋白被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Aa)。就是它作为肝炎病毒的一部分引起了乙型肝炎的发生。

  1970年,研究者(D.S Dane)用电子显微镜发现了元凶——血样中的乙肝病毒颗粒。

  于是,情况明朗起来: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

  人类是乙肝型肝炎病毒的唯一宿主;

  乙肝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极大,感染后,部分患者将发展成为慢性持续性感染状态,有的可能演变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细胞癌;

  乙肝是疫苗可预防的疾病,乙肝疫苗的接种是控制乙肝最有效的措施。

  基于以上事实,研究并生产安全、有效、足量的乙肝疫苗成为当务之急。

  米勒的期待与娇小女士的请缨

  制造乙肝疫苗的工作其实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但直到乙肝病毒特征被具体描述和界说后,这一工作才出现了转机。

  1971年,纽约大学传染病专家Saul Krugman偶然发现,他将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加热处理后,再注射给病人,病人即可不再感染乙肝病毒。受这一事实激发,Blumberg及Irving Millman提出这样一个想法,即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中获取病毒颗粒制备乙肝疫苗。这是一个颠覆以前所有疫苗制备方法的想法。此前,还没有一种疫苗是利用人类病毒的一部分即亚单位来制备的。

  经过几年的大量研究和实验,终于从HBSAg携带者的血液中研制出乙肝病毒亚单位疫苗。1980年证实这种疫苗可以保护病人不受乙肝的危害,其有效率达90%,并且没有副作用,到1981年,这种亚单位病毒疫苗已经可以普遍使用。

  但在1970年之前,我国卫生界对乙型肝炎在我国的感染和流行情况几乎还一无所知,更谈不上疫苗研制了。

  这时候,一位传奇人物出现了,他就是被誉为“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的汉斯·米勒。

  汉斯·米勒是一位和白求恩一样的传奇人物,不同的是汉斯·米勒是德国人,他因不满德国法西斯统治,于1939年获得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便来到中国,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汉斯·米勒于1971年开始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副院长,1972年,他随夫人到日本探亲时考察了日本刚研制出的乙肝病毒检测和诊断技术,并带了几个乙肝病毒检测试剂盒回来,打算给几个附属医院做研究用。米勒回国后召集会议,会上他问,有没有人能够做这个试验(检测新病毒)时,大家多少有些顾虑,害怕被传染,不敢做,会场突然静了下来,无人应答。

  这时候,一位身材娇小的女士站起来,大声说:“我做。”

  我国的乙肝疫苗研制从此起步。

  主动请缨的这位女士叫陶其敏。

  医学的梦想与功德无量的转向

  陶其敏是典型的苏州人,1931年10月出生在苏州著名的园林之一狮子林旁边。她的祖父开办了苏州最大的一家丝绸厂,家底殷实。

  在苏州有一所著名的中学,之所以说它著名,是因为历史上这所中学人才辈出。随便列一下名单就有:物理学家何泽慧、妇产科专家王淑贞、建筑学家顾添籁以及作家杨绛等,当然还有本文的主人公陶其敏。这所中学就是苏州振华女中(现为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作为当年唯一的男学生,后来的社会学家费孝通也是振华女中的校友。这样一所著名的中学当然是颇有来头的,她的创办者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恩师王颂蔚(晚清官员)的妻子王谢长达女士。

  当年的振华女中相当于现在的贵族学校,能上得起振华女中的绝非一般人家,非富即贵。家境殷实的陶家自然把陶其敏送到振华女中读书,而让子女接受新式教育在当时是家长们最为时尚的选择。

  临近毕业时,家中的变故改变了陶其敏的人生轨迹,其祖父和父亲皆因积劳成疾而过早离世,与此同时,目睹很多百姓因不明不白的疾病而暴病身亡,陶其敏决心学习医学,治病救人。

  1951年,20岁的陶其敏如愿以偿考取了山东医学院,梦想得以实现。

  经过5年校园学习、生活的磨炼,陶其敏这个原本纤细柔弱的江南女子,已经开始逐渐适应北方的生活习惯。1956 年毕业的时候,成绩优异的陶其敏又被留在了北方——被分配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先在内科做了两年住院医生,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就被抽调出来组建生化实验室。1960 年陶其敏开始从事酶学、蛋白质的临床生化工作,1963 年出任检验科生化研究室主任及检验科主任。

  就在陶其敏担任医院检验科主任的那段时间,汉斯·米勒从东北调回北京工作,从此,陶其敏做了她人生最重要且功德无量的一次转向:研究肝炎。

  研究者 受试者 成功者

  在汉斯·米勒的信任和鼓励下,陶其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乙肝。陶其敏知道,防治乙肝的第一步是进行筛查,堵住因输血和血制品感染病毒的源头。而从防治乙肝的角度出发,让健康人群特别是新生儿和青少年尽早普遍接种乙肝疫苗极为重要,能不能找出一种预防手段,像预防麻疹、脑炎、小儿麻痹那样,制成疫苗注射到人体内使其产生自身的抗体,从而起到防疫作用呢?这是她给自己出的课题。

  为了提高科研水平,米勒和其他院领导决定派陶其敏到日本拜名师学习最新的血凝法检测等相关知识。从日本学成归国后,陶其敏带着自己的团队开始研制检测乙肝病毒的方法,经历多次失败后,终于摸索出一套用国产分子筛层析表面抗原的规程,提纯出合格的表面抗原,并用这种抗原对动物进行免疫试验后,得到了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并用其制成了带有表面抗原的敏感血球。当时,业内人士都知道,这距离乙肝疫苗的诞生只有一步之遥。

  一遍接着一遍的试验、失败、再实验……就在这期间,美国科学家率先在杂志上发布了“用采自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可以制作血源乙肝疫苗”的信息,陶其敏很快想通了其中的原理,那就是用高速离心提纯血液中的乙肝病毒,之后再灭活,就可以得到能使人产生抗体的血源疫苗。1975年7月1日,陶其敏和她的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按照那个年代命名重大事项的习惯命名为“7571疫苗”。

  在临床试验中,检验疫苗是否有效的第一步,通常是以动物试验敏感性和安全性。但以陶其敏和她的团队当时的状况,根本买不起最合适的动物——大猩猩。

  怎么办?

  这时,陶其敏毅然地捋起自己的袖管说:“我来试吧。”

  就这样,中国的第一支乙肝疫苗被直接注射在了研制它的人身上开始了试验。

  大约三个月后,陶其敏的体内终于产生了抗体。紧接着,其他同事也踊跃地参加到试验者的行列中来了。于是,越来越多的结果表明,健康人群注射疫苗,大部分都会产生抗体。

  陶其敏成功了!

  排行仅次于“神舟飞船”和“杂交水稻”

  中国的第一支乙肝疫苗竟然是注射在第一个研制它的人身上开始试验的。回忆往事,现在已经白发苍苍的陶其敏很淡定:“其实当时并没有很伟大的想法,只是想尽快得到结果。”

  当年,血源疫苗研究成功之后,根据卫生部的安排,陶其敏把自己制作血源疫苗的技术和整个工艺无偿推广给了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

  1984年,第一批乙肝疫苗在长春制造出来。

  1986 年卫生部正式批准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在人群里使用。

  1988年,乙肝疫苗的研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陶其敏认为,乙肝应该是中国要防治的第一疾病!虽然迄今还没有办法扼杀乙肝病毒,但注射乙肝疫苗为最终消灭乙肝提供了可能。

  现在,已经退休10 余年的陶其敏每周一、四会穿上白大褂准时出现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新院和老院出门诊。

  据统计,中国每年有近35 万人过早死于由乙肝引起的肝脏疾病,平均每90 秒钟乙肝病毒就会夺去一条人命。医学科技在不断发展。现在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已经普及,而治疗性乙肝疫苗也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

  前不久由《南方周末》主办的“改革开放30年科技十大进步”评选活动中,“乙肝疫苗”作为唯一一项来自医学领域的科技成果入选排行榜三甲,仅次于“神舟飞船”和“杂交水稻”。最近,陶其敏教授又入选第三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

地   址: 医院地址(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
邮编:100044

官方APP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