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科技最权威奖落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黄晓军团队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中国医疗卫生行业最具权威科技奖项——中华医学科技奖(2016)颁奖大会2017年1月14日在南京召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领衔的血液团队以《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技术建立及推广应用》项目摘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由中华医学会设立,经国家卫生部、科技部批准的全国首批26个科学技术奖项之一。作为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中华医学科技奖自2001年设立以来一直引领着医学界科技的创新发展。
据介绍,中华医学科技奖自2001年设立以来,引领医学科技创新发展,共评选出获奖尖端医学科研成果1283项,极大地激励了广大医药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精神,营造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褒扬先进的良好风尚,促进了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
2016年“中华医学科技奖”采取限额推荐方式,全国共有143个单位推荐了203项科技成果,依据《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确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原则,经形式审查、网评、初审、公示、终审以及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确认等环节,遴选出83项获奖项目和1个获奖人,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47项,另有卫生管理奖2项和医学科普奖1项。
【获奖项目介绍】
黄晓军教授团队《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技术建立及推广应用》
作为一种恶性血液疾病,白血病的死亡率占儿童恶性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成人恶性疾病死亡率的第六位。治疗该病的最有效方法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俗称骨髓移植)。
在中国,每年约有6千多位病人需要接受骨髓移植。每一个被建议骨髓移植的病人首先要“配型”。然而,骨髓移植须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100%全相合的情况下进行,否则极易发生严重排异反应。但即使是同胞兄妹,全相合概率也仅有25%,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群,全相合的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加上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更是给移植技术雪上加霜,配型成功如同“大海捞针”。因此,骨髓供体来源不足成为长期困扰白血病治疗领域的世界性难题。
单倍型移植(配型非完全相合的骨髓移植)能不能成功?全世界的骨髓移植专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也开展了各种尝试。也就是说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堂表亲之间移植。如果成功,将大大增加白血病人获得骨髓移植的机会。
作为中国的骨髓移植医生,黄晓军更深切地体会到移植技术需要突破的紧迫性。中国有超过80%的患者无法找到全相合的骨髓干细胞来源,这些患者,难道就没有机会了?“必须要突破这个禁区”黄晓军带领他的团队基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抗胸腺免疫球蛋白诱导免疫耐受,成功开展了单倍体HSCT,建立了多项关键技术,使单倍体移植达到了与同胞全合移植相同的临床疗效,基本解决了供者来源缺乏的问题。
多项关键技术的建立与完善,使团队建立的原创单倍体移植形成一系统性强的独立体系,被国际同行称为“北京方案”,相关成果写入美国及英国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指南、美国抗感染指南、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复发防治共识、欧美单倍体移植专家共识、纳入亚太指南及中国共识,被意大利、以色列、韩国、香港、马来西亚、泰国等十余家海外中心应用,并推广至全国绝大多数移植中心作为临床常规,使国内单倍体移植近3 年成为首位移植模式(占49%)。随着该方案不断普及应用,将惠及世界上更多白血病患者,为他们带来生的希望。
本项目主要创新点为:
建立供者优化选择方案:首次证明传统HLA 理论不适合单倍体供者选择;阐明KIR 配体不合在非体外去T移植模式下增加白血病复发并阐明机制;形成单倍体供者优化选择方案。核心内容以封面焦点文章方式发表在血液领域顶级杂志《Blood》;德国Hangrintinger教授评价“全球50%以上单倍体移植采用北大建立的体系,供者选择原则将使众多患者受益”。
建立难治复发白血病单倍体移植新方案:建立多个创新性预处理方案,更有治疗针对性;建立微小残留病与移植物抗宿主病指导的复发干预新方法;强化预处理联合复发干预新方法用于难治复发白血病,使其生存率提高至40%以上。
建立单倍体HSCT后感染防治方案:阐明单倍体移植后巨细胞病毒、EBV 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建立CD20 单抗序贯联合供者细胞治疗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新方法,缓解率达90%;阐明单倍体移植后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建立分层防治的新方法,连续主编4版中国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建立单倍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新方案:首次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证明:基于生物标记的分层预防是可行的,肿瘤领域顶级期刊《J Clin Oncol》专论正面评述;发现了新型调节性T 细胞CD4+CD69+CD25-在单倍体移植免疫耐受中发挥作用。
2014年至今,项目组成员在专业领域最高水平的美国及欧洲骨髓移植年会、美国及欧洲血液学年会等国际性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或大会发言累计58次,第一完成人受邀在美国血液学年会上做特邀视频访谈;主办国际血液年会、亚太骨髓移植及国际恶性血液病会议共5次。检索代表性SCI论文共20篇,包括Blood2 篇、HSCT领域排名前两位的BMT、BBMT 期刊11篇。主编专著6部。
(供稿:血液科 吕萌04154 责编:宣传处 钟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