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 健康知识  > 健康传播

不是所有的病都能“药到病除”

[ 2015-10-19 ]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 何权瀛 教授

看病治疗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无疑是每个患者就医时的最大心愿,但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医学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病都能“药到病除”。

看病很难“又快又好”

“患者在就诊时往往希望诊断快、好得快,但疾病的诊治并非都能迅速而准确,慢性病、疑难病的诊治更不可能速战速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何权瀛教授指出,从疾病的初期、急性期到慢性期、恢复期或终末期,疾病有不断变化的自然过程,医生诊治时,在时间上属于“断面认识”,必然存在一定局限性。

另一方面,由于患者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生活习惯、个体免疫状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医生很难第一时间做出最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随着社会、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的变迁,疾病也在不断变化,病因和病种也更为复杂。细菌耐药、新病毒出现、环境污染等新问题也给人类战胜疾病带来新挑战。“医生认识的有限性与疾病的无限复杂之间的矛盾无法消除,人类就不可能战胜所有疾病。”何权瀛教授说。

用药不要频繁更换

不少患者在治疗时,一见用药效果不明显就急着换药、换医生。实际上,由于药效发挥作用有快慢,疾病也有自身发展变化的固有历程,频繁更换医生和药物,增加了不必要的折腾,也不利于治疗,甚至还可能贻误治疗。

何权瀛教授举例说,有些肺炎患者使用抗生素一两天没见效,就以为这种药物没有用,催促大夫赶紧更换新的抗生素,结果越用越乱,到头来细菌耐药,治疗更棘手。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对于慢病患者尤为有害。如有些肺结核病人服抗结核药还不到1周,便认为没效,改服其他抗生素或中药,最后丧失了治疗良机。

何权瀛教授建议,患者就诊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医患双方互相熟悉的过程,慢性病患者在一段时间内最好相对固定一两个大夫,这样便于彼此之间不断加深了解,医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患者病情变化,给予恰当治疗。

慢性病不能见效就停药

“慢性病治疗不能‘打打停停’”何权瀛教授说,不少慢性病患者存在“症状驱动式治疗”。如慢阻肺,需要终身用药,但一些患者症状加重就用药、症状减轻就停药。殊不知,症状急性加重恰恰是病程进展中的一个事件,坚持用药、规范治疗的目的是减少病情的急性加重。

 “患者要有与疾病长期共存的思想准备。”何权瀛教授特别提醒说,许多慢性疾病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后进展到不可逆阶段。现有的医学水平还无法逆转器官的器质性改变,使病人恢复无病状态。但不少病人和家属总以为所有的病变都可以逆转,也难以认同要长期带病生存,对治疗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摘自:健康报

地   址: 医院地址(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
邮编:100044

官方APP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