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 健康知识  > 健康传播

健康是有颜色的:控制胆固醇,马上行动

[ 2014-07-21 ]

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项目(CCEP)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的第四届“5·18血管健康日”的支持下,“健康是有颜色的:控制胆固醇,马上行动” 公众教育活动今日在北京海军总医院举行。这一活动旨在向中老年人普及心血管健康知识和教育,提高心血管疾病预防意识,提倡科学的营养健康生活方式。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博士代金刚老师教授现场群众做【健心健康操】来自附近社区及医院的100多位中老年人参与了此次教育活动,并现场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博士代金刚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健心健康操”。该健身操简单易学,专为45岁以上中老年人创建,效仿中国古代养生方法,参照运动医学和中西医学原理编创而成,坚持练习可以促进心脏健康。

著名心血管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 分享了题为【健康从心做起】的专题报告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胡大一教授提出,血管要健康,就要重视胆固醇带来的危害。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尤其是胆固醇的控制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一旦停药,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坚持长期、充分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切实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胆固醇升高: 心血管、脑血管、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增加的罪魁祸首《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报告数据:估计每年我国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胆固醇升高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的罪魁祸首。胆固醇是血液中一种类似脂肪的物质,只有三分之一的胆固醇从食物中获得,因此,当吃进太多含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时,人体血液中就会有很多的胆固醇。于是一些人认为“胆固醇高了,只要食物清淡些就可以了”,其实不然 ,因为,另外三分之二的胆固醇是由人体自身合成的。胆固醇也分“好坏”。胆固醇主要分为高密度胆固醇(HDL)和低密度胆固醇(LDL)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是“好胆固醇”;后者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过量,就会导致动脉硬化,因而被称为“坏胆固醇”。“坏胆固醇”危害极大。

胡大一教授介绍说: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增多时,会使血液变稠,在血管壁上形成小斑块,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破裂或脱落,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中风,危及生命。有研究显示冠心病死亡中,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的增高,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BMI等其他多个冠心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除冠心病患者外,卒中和糖尿病患者同样受到“坏胆固醇”危害 “坏胆固醇”不仅仅是冠心病患者心脏部位的血管堵塞,也同样可能造成脑部血管的堵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赵性泉教授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缺血性脑卒中(中风)密切相关。由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LDL-C)过多时沉积在脑血管,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得血管变得狭窄或完全堵塞,阻挡血液通过就会引发缺血性中风。目前,中风已经成为我国排名第一的死亡原因,并且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因此通过控制胆固醇来预防中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除了对冠心病患者、脑卒中患者外,“坏胆固醇”对糖尿病患者造成的巨大健康威胁往往被很多患者所忽视。

糖尿病学会前任主任委员、IDF首位华人副主席、北京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作为冠心病和卒中两大疾病的庞大潜在人群,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糖尿病大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65%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等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胆固醇控制水平是为目前的最薄弱环节。控制胆固醇,我们如何行动?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赵性泉教授介绍说,健康是有颜色的:不同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也不相同。国际上普遍用“赤橙黄绿”来标示血管健康程度:红色表示极高危;橙色表示高危;黄色表示中危;绿色表示低危。赤橙黄绿,分别代表了未来10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警示我们关注胆固醇从现在开始,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人体由上亿血管组成,怎么才能控制住血管里的胆固醇?

胡大一教授介绍说, 首先,要积极检查胆固醇。 根据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进行血脂检测。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及其他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量1次血脂。第三步,积极使用他汀降胆固醇治疗。临床大夫经常被冠心病患者追问,“我已经吃了降脂药,胆固醇水平正常了,我可以停药了吧?”实际上,约70%“坏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而且这种合成是不断进行的。对于橙色风险的冠心病、中风患者,以及刚刚发生过心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众多患者来说,由于他们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广泛存在,化验单上的箭头仅表示胆固醇水平被短时间内控制住了,但并不代表风险消失。若不持续控制,“坏胆固醇”持续合成和累积,斑块还会出现,使血管变得脆弱易破。对此,胡大一教授指出:国内外的血脂防治指南均提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首要的治疗目标。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降低LDL-C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而他汀类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首选药物,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处理方面,能够减少主要血管事件,例如死亡、心肌梗死和中风的疗效已超越所有其他类调脂药物。赤橙黄绿血脂危险分层遗憾地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他汀的使用率很低,仅有1.7%。因此,心血管医生应该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对尚未发生冠心病的高血压、糖尿病这些高危人群,加强胆固醇管理,积极他汀治疗,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到治疗目标值。而另一项来自美国的经验显示:控制胆固醇可以使心血管死亡率减少高达24%。

对此纪立农教授也特别指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尤其是胆固醇的控制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一旦停药,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鼓励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坚持长期、充分的他汀类药物治疗。” 你知道吗?胆固醇的五个秘密:秘密1、胆固醇从哪里来?胆固醇是血液中一种类似脂肪的物质,其三分之一从食物中获得,因此,当您吃进太多含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时,您血液中就会有很多的胆固醇。于是,一些人认为胆固醇高时,只要食物清淡些就可以了,其实不然 ,因为另外三分之二的胆固醇是由人体自身合成的。秘密2、胆固醇也分“好坏”。胆固醇主要分为高密度胆固醇(HDL)和低密度胆固醇(LDL)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是“好胆固醇”;后者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过量,就会导致动脉硬化,因而被称为“坏胆固醇”。秘密3、“坏胆固醇”的危害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增多时,会使血液变稠,在血管壁上形成小斑块,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引发 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破裂或脱落,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中风,危及生命。秘密4、哪类人群应该注意检测“坏”胆固醇?已有冠心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卒中,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吸烟者,有心肌梗死或高血脂族史,绝经后女性以及40岁以上男性。在查胆固醇时,重要的是要查“坏胆固醇”(LDL-C)。秘密5、如何控制胆固醇?控制胆固醇三大法宝:调节饮食结构、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当通过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后,仍不能使血脂降至理想水平时,就必须开始药物治疗。他汀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降血脂药物,他汀降低“坏”胆固醇LDL-C的疗效最强,同时可以稳定并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知识链接: 什么叫做血脂分层管理危险评估是胆固醇管理的必要前提,要正确判定危险分层。极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糖尿病;高危:冠心病、缺血性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高血压+≥3个危险因素、慢性肾脏疾病(1-4期);中危:高血压+≥1个其他危险因素;低危: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其次,要根据心血管疾病风险水平,确定胆固醇治疗目标。胆固醇正常值因人而异,临床证据和《指南》均强调,要依据危险分层干预胆固醇,根据患者个体特点决定胆固醇的达标值,目前,我国很多医院使用的血脂检验报告单以正常人标准为参考值,“一刀切”的参考范围让很多心血管高危人群误以为自己的血脂水平正常,延误就医时机。极高危患者,应将LDL-C目标值控制在三位专家一致建议,我们不但要知晓胆固醇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还应该了解自身血脂水平,从而了解自己的心血管风险程度以及不同风险人群的胆固醇控制目标,尽早评估,尽早预防,降低心肌梗死或中风的风险。 

附:报道原文

——摘自《消费日报网》

地   址: 医院地址(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
邮编:100044

官方APP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