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出诊信息 | 星期一 | 星期二 | 星期三 | 星期四 | 星期五 | 星期六 | 星期日 |
---|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疝和腹壁外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名誉主任。著名疝和腹壁外科专家、金柳叶刀奖获得者。 陈杰教授是我国疝和腹壁外科领域的领军者,牵头组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疝和腹壁外科团队,汇聚了一批临床经验丰富、学术功底深厚的专业人才,团队整体诊疗实力居国内前列。 自1998年起专注腹外疝无张力修补的推广与研究,牵头创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两家三甲医院的疝和腹壁外科,奠定学科发展基础。 独创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技术,应用于腹股沟疝、脐疝及中小切口疝日间手术,提升诊疗效率;在国内率先开展小切口辅助Sublay腹壁疝修补术(Emilos)、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S),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腹外疝修补术(Tes),技术水平引领行业。 所带团队临床经验深厚,累计实施各类疝修补手术超10万例;推行腹外疝个体化治疗方案,广泛收治全国范围内的疑难病例,熟练运用腹膜瓣折叠修补、CST、TAR、Hybrid等特殊技术治疗复杂腹壁疝,累计积累数千台复杂疝与腹壁疾病诊疗经验。技术创新成果显著,2007年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并应用“主动减容”技术治疗巨大腹壁疝,成功填补国内外该领域技术空白,相关技术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推广,为全球巨大腹壁疝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累计举办全国疝修补学习班超1000次,线下培训学员超3万人次,线上覆盖学员超50万人次;技术相关内容关注人数超24万人次,为行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1983年考取安徽医科大学医疗系,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朝阳医院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其间先后在首都医科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在职攻读并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开始从事腹外疝的无张力修补的推广及研究,先后创建了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疝和腹壁外科,创办了中、英文疝专业杂志各一本,举办全国疝修补学习班1000余次,线下学员超过3万人次,线上学员超过50万人次,所带团队实施各种疝和腹壁外科手术90000余例,70%的病例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对老年或心肺功能不能耐受全麻气腹的患者采用局麻手术,近期又开展机器人辅助下的腹壁疝手术,在腹股沟疝、腹外疝、食道裂孔疝、膈疝、盆底疝的诊治,腹壁肿瘤,腹膜后肿瘤,腹壁感染,术后并发症(复发、感染、慢性疼痛、肠梗阻,肠瘘等)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收治全国腹外疝疑难杂症,在《Surgery》、《Hernia》、《Surgery Today》、《中华外科杂志》等发表相关论文260余篇.主(参)编和翻译16本疝相关书籍,带领中国医生国际交流与合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基金和北京市杨帆计划各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华夏医学奖、中华医学奖各一项。2022年9月被任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疝和腹壁外科主任,负责组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疝和腹壁外科,2023年5月正式调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亚太疝协会主席(2021-2023)。 国际内镜疝协会侯任主席(2024-至今)、中国分会主席(2017-至今)。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专家工作组主任委员(2015-至今)。 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疝和腹壁专委会主任委员。 牵头创办中、英文疝专业杂志各1本(分别为核心期刊、ESCI收录期刊),并担任总编辑。
在《Int J Surg》《Surgery》《Hernia》《中华外科杂志》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60余篇。 主(参)编、主(参)译疝相关专著16部,参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机构的医学教材编写。 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内外疝专业诊疗指南、专家共识的制定,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2004),北京市知名专家团队首席专家,北京市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物(2012),北京市陈杰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物(2019),石景山区优秀人才,石景山区创新有为身边榜样,石景山区重点专科主任,石景山区景贤人才。2019年卫生健康委员会授予北京健康科普专家;2021年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中央保健专家;2021年中共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授予中共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优秀共产党员;2024年“敬佑生命·荣耀医者”第八届公益活动荣获“荣耀医者·金柳叶刀”称号。第一完成人获201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014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各一项。